【原创】承接服装产业转移,河南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 评论
| 招商动态 |2016-05-23
生意邦【注】:关于接盘侠,说多了都是泪。在全球的格局里,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接盘,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接盘。当然,接盘也有很多方式,有毫无技术含量的“代工厂”,有表层创新的“山寨”模式,也有原地升级改造进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级模式。
“一位腿脚不便的妇女,坐着轮椅在家乡的服装厂工作,收入没有因不能从事农业生产而受到影响;一位70多岁身体康健的老人家在厂里有做渔网编织,这份工作不耽误她接送孙女上下学和为她们做饭……”,在2016年河南服装大会上,省扶贫办主任张成智从扶贫工作的角度讲了这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周口市商水县,当地15万留守妇女中有8万人像她们一样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除此,外出务工人员也有回流现象。纺织服装产业在商水县落地生根,正在改变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现状。
当天,台上台下坐着省市县各级政府、省内外服装协会的领导和全国的服装企业代表,规格、规模、话题深度和覆盖面远远超过行业交流的范畴,在各地抢抓产业转移机遇浪潮中,商水县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在驻马店,西平·嫘祖服装新城正在加紧建设,目标是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服装生产制造基地。放眼全国,商水县只是中国服装产业转移大潮中的冰山一角,西平县想在这波浪潮中争当中部的主角。
30多年来,1亿多人口的河南往沿海地区输出劳务人口的主要省份之一,充裕的人力资源和廉价的劳务成本,对促进东部沿海的经济繁荣功不可没。但不对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也对输出地和输入地带来巨大的发展差异和社会学难题。
现阶段中国出口持续疲软,加上劳动力成本高企,诸如服装行业里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往中西部转移将是相当长时期内的大势所趋。嗷嗷待哺的中西部省份——河南该如何当好“接盘侠”?
关于接盘侠,说多了都是泪。在全球的格局里,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接盘,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接盘,承接那些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甚至有环境破坏威胁的产业。当然,接盘也有很多方式,有毫无技术含量的“代工厂”,有表层创新的“山寨”模式,也有原地升级改造进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级模式。
纺织服装产业,同样具备了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追逐更低的成本,把附加值高的环节留在原生产基地。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满足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就业需求,自身也能享受到内地招商引资政策福利,在我们熟悉的口径中,产业转移里似乎有无可辩驳的“双赢”甚至所谓的“多赢”。
所有的偶然其实都是必然,也是市场规律在运行的结果,经济版图的变局是大势,创造性地抓机遇则是事在人为,用心良苦则是撒下的一把助燃剂。深耕全行业的行业协会和渴求招商引资的政府,都做了他们为之应该做的事情。
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枢纽中心,再加上国家战略,先天和后天的优势毋庸置疑。但是对于涵盖资本、技术、营销、品牌等多元素的服装行业,那些优势显然不够。协会发挥自己的专业和资源整合能力,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政府在此基础上在政策环境上做好文章,最终才能让产业落地。
然而,产业落地到惠民利民其实还有一段距离,因为我们见惯了某个产业的发展史往往是一部代工厂的血泪史。理想的产业转移,应当是全产业链转移而非仅仅是订单转移,只有前者才有可能让当地从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企业和品牌,而不仅仅只是“打工者”。高附加值的产品,理所当然会让产业工人生活的更有尊严。
河南“巧媳妇工程”由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发起,目前已升级为“中国巧媳妇工程”,中西部12个省份加入。从这个工程在商水、邓州、新蔡、光山、固始等农业大县推行的深度和在全国的广度来看,它抓住多方需求、接地气,在条件允许的地方无不生根发芽。
产业迁入做的不仅是“转移”,更需要促进“升级”,在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支持下,起点虽高,如今的市场要求也高。服装与材料、工艺、机械设备、设计、时尚等多学科密不可分。光有厂房,没有竞技场,只是人多,没有人才,这样的“乾坤大挪移”,一挪便死。
政府的热心肠,不仅要有对招商引资的热情,更要有对实业深入骨子的热爱,要给予实业发展空间。急功近利、雁过拔毛,不足取。最近令深圳极为紧张的“华为外迁”,就是政府热衷地产,挤压实业空间而自食恶果。
2015年,河南服装行业收入排名全国第六,总量15.75亿件,同比增长10.2%,增幅全国第一。但是这个行业,特别是河南服装业这个时候也需要供给侧改革,在追求“量”的同时,更需要“好产品”。
在这波各界如火如荼、激情澎湃的产业转移大潮中,河南能否诞生大企业、大品牌?我们期待谜底的解开!
撰文 | 乌衣
排版/校对 | 厦康
配图 | 阿非